黃姚豆豉是“昭平三寶”之一,其生產歷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暢銷中外,深受歡迎。時至今日,黃姚豆豉仍然沿襲傳統的生產工藝和生產流程,實行手工生產,保持了傳統的品質和風味。其傳統加工技藝于2008年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悠久 香飄海外
黃姚豆豉生產歷史悠久,起源于明朝初期,清康熙前已頗有名氣,乾隆時名氣最盛,一度成為朝廷貢品。元末明初,從廣東遷徙過來的漢民給黃姚古鎮帶來了生產豆豉的加工技術。由于黃姚周邊旱地比較多,適合種植黑豆、黃豆、玉米、花生等農作物,其中出產的黑豆,為生產豆豉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豆豉作為黃姚的特產,民間流傳著黃姚古鎮的舉人林作楫嗜好豆豉醬,千里迢迢背著豆豉醬去江西上任的故事。當地因此流傳著一首打油詩:“縣官愛豆豉,味道果然長。一餐沒豆豉,下飯總不香?!?/span>
光緒年間,湖南舉人鄧寅亮游覽黃姚,當地秀才林正甫以豆豉相贈。鄧舉人隨即賦詩一首:“姚溪土產淡豉香,羌絲豆豉作家嘗。從此便成千里別,香飄楚粵永難忘?!?/span>
黃姚豆豉制作保持著古老的傳統制作技藝,多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民間作坊,鎮上曾出現過一批以生產豆豉聞名的老字號,如古怡盛、古信記、梁隆安,其產品暢銷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
工藝復雜 口感鮮美
黃姚豆豉每道工序都有嚴格要求,制作工藝復雜精良。民國時編撰的《昭平縣志》記載:“以黑豆或朱砂豆一百一十斛。先用水洗凈,置于木甑,炊三小時許倒入冷水浸至靚身。撈起復用甑炊至大氣上升,甑蓋有水珠,即用大箕攤凍后,藏入霉房,用霉窩攤開壓使之霉。越七日,以江水洗凈,入落簍,又七日再入大箕,于早晨攤曬,用手撈二次后,底面轉靚便成豆豉?!?/span>
黃姚豆豉選用當地出產的上好黑豆、仙井泉水,以歷代流傳下來的傳統工藝制作而成。要經過選豆、洗豆、蒸豆、晾干、復蒸、人工降溫、霉房發酵、淘洗、入簍加壓,再次發酵催霉,適度后倒出攤曬除水,然后密封儲存等十多道工序。
首先將精選出來的黑豆放入古炊具——甑中用土灶及柴火蒸4到5個小時。隨后將蒸熟的黑豆出鍋,放入水池中用古井水進行浸泡和清洗,回鍋進行第二次蒸豆。第二次出鍋后進行破豆,以便及時地讓熟黑豆降溫。蒸好的熟黑豆要放入保持一定溫度區間的酶房讓黑豆進行自然發酵足夠長時間,讓其自然生長出如雪花般的有益霉菌。發酵好的霉豆用手工搓散,再用古井的泉水清洗掉第一次發酵的霉菌。
洗好后的豆豉半成品放入墊著稻稈和荷葉或桐油樹葉的大箕中進行二次發酵7天左右。經過兩次自然發酵過后的豆子就變成豆豉了,從甑中將其取出放入簸箕內自然陽光下晾曬,過風后就是成品淡豆豉。每個工序都很講究火候,力求做到適度。
正宗的黃姚豆豉,還需再存放3個月后方可出倉售賣。此時的黃姚豆豉香味撲鼻,煮豆豉汁顏色濃郁。黃姚豆豉色澤鮮黑有光澤,顆粒均勻,無核,入水易溶解,香氣濃郁。
隨著黃姚豆豉品牌知名度的提高,慕名而來的食客也越來越多。為滿足市場需求,當地政府積極推動黃姚豆豉由傳統作坊式向企業化生產方式轉變。同時,相關企業在制作工藝不變的前提下,嘗試推出剁椒豆豉、咸香豆豉、原味豆豉、姜蓉豆豉等產品,以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ū緢笥浾邊桥屮櫿恚?/span>